益阳市坚持疏堵结合,用好志愿服务“加减乘除法”,持续深化移风易俗,为群众幸福生活增色。
传播党的好声音,做好“加”的整合。党建引领“队伍+”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,把“切实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,大力推动移风易俗”作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推进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,以党员干部为骨干,指导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市级队伍1支、乡镇级队伍81支、村级队伍1200余支。统筹活动“资源+”。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开展“敬老月”暨“银龄行动”系列活动、“童成长·共幸福”家庭教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、组建7支市级养老扶幼志愿服务队伍,组织43家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工作机构进驻社区,联合开展主题志愿服务140余场次。善用方言“受众+”。建立“小喇叭”宣讲资源库,链接各地“五老”、乡土名嘴等志愿者录制三句半、弹词、花鼓戏等音频,依托全市2.4万个乡村广播站,以“餐后一刻钟”项目的形式,向群众进行“土味”宣讲。
坚持问题导向性,抓实“减”的成效。红白操办标准“减”。联合民政、司法等部门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乡村“五老”、乡村都管、返乡大学生等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专题调研,摸清民情民俗民意,协助村“两委”与群众共同确立红白事操办标准,今年为700个村完善修改村规民约提供了民情依据和建议标准。文化涵育抵触“减”。组织文化志愿者参与花鼓大戏台、中秋晚会和社区文艺等志愿服务活动,邀请专家为农民诗社和群众文化自治组织进行培训,建立家风馆、妇女“擂茶加油站”等50多个场所,录制移风易俗片头广场舞曲,并依托“广场舞大妈”志愿者宣讲,有效减少抵触情绪。风俗改革陋习“减”。积极推进全市“山乡尚礼·洞庭新风”移风易俗改革,联合宣传部门在大通湖区试点推出巾帼育家风、志愿暖民风、国学扬礼风等6大移风易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,引导群众转变理念,破除陈规陋习。
找准工作切入点,取得“乘”的效能。积分管理“乘”东风。推进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纳入益阳市乡村道德档案建设,推动整合各系统积分管理平台,以积分调动群众积极性。惠老助小“乘”效应。拓展实施“一老一幼”结对帮扶制度,引导群众互助互帮,以240余名社会工作者、130余名志愿者骨干为核心,指导建立老、中、青志愿者队伍93支、培养乡村“友好访问员”2000多名,培育安化县“夕阳陪伴·邻里守望”、资阳区“留守儿童画室”等10余个项目。领域拓展“乘”势能。积极探索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,持续深化乡村文化旅游志愿服务,新培育旅游志愿者1000余名,以人文美增值自然美;着力发展人体捐献和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,组织器官捐献日暨“大爱善行、生命接力”主题活动,建成益阳市人体器官(遗体)捐献缅怀纪念园,全市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超过1.45万人。
激发治理新活力,提升“除”的力度。融入基层治理“除”阻碍。结合加强基层治理,牵头起草《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》,联动文明创建、妇女保护、儿童保护、环境保护等工作,建立定期协商、互联互动、情况通报等机制,扫除跨部门合作体制机制障碍。实施专业引领“除”短板。探索发展“社会工作者+志愿者”模式,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带动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提质增效,依托全市91个社工站,按照“2+1+N”的组合配备2名社工、1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、若干名志愿者骨干,有效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水平。着力未雨绸缪“除”隐患。针对部分地区“升学宴”渐有抬头之势的情况,及时组织文明办、教育局、团市委等部门联合开展“到清溪去读书”“青年夜校”等系列拒绝升学宴主题活动,邀请准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关爱、生态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,引导形成“小事不办”的文明自觉意识。
作者:
责编:孙雨桐